🌱
🌱
🌱
🌱
🌼
🌼
🌼
🌱
🌱
🌱
🌱
特殊需要的孩子並不奇怪或特異
他們要的只是跟一般孩子一樣
# 被接受
有任何人願意把這則訊息
po在你的塗鴉牆上一個小時嗎?🎈應家扶中心小朋友的請託。
🙏願意的請幫忙《請複製再貼上》
🌱
🌱
🌱
🌱
🌻
🌻
🌻
🌱
🌱
🌱
🌱
PS:每個人,都是特別的!
只是我們的特質比較明顯。
可以分享給學年班級家長喔 因在健康中心常看到一些案例....僅供參考:
分享1.親子天下 孩子挫折忍受力多高?立即檢測 、請點我
分享2 心理衛生〈雅琳阿姨在東區衛生所有五年管理社區精障患者 現稱思覺失調症,其中不乏國小有徵兆沒處理國中發病的孩子〉 請點我
分享3 你是要求孩子100分的家長嗎? 請點我
兒童精神心理健康社區長期照護模式:台灣ADHD心動家族共同行動模式 – 社團法人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請點我
1110311 繪圖
1000401謝謝班上的小媽媽,對同學最有愛的表現--「遇見你是最美麗的意外」校網 9473
FB 雅琳阿姨:有些學習較緩慢的孩子甚至是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班上往往有幾位熱心的小媽媽,協助導師幫助情緒波動受傷的孩子到健康中心,然後再熱心地牽著小手陪著回教室。我想,應該是有愛的家庭教育、還有最靈魂的角色--導師,引領著全班學生一起接受不一樣的同學並學習著與他人不同經驗的班級教學環境。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到底需不需要吃藥? 馬大元醫師
1070821 媽媽說:她的孩子就是ADHD,一路上的照顧和教育,她很辛苦也很用心。我看到的念頭是,想要分享給更多人,希望能有更多人認識ADHD,不要排斥治療,不要排斥吃藥,讓ADHD的孩子獲得更大的幫助。
「台灣有8%的孩子是ADHD,但只有2%接受治療」,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教授主治醫師陳錦宏說,「我們不要以為治療是對孩子的抹殺,不治療反而才會造成孩子一輩子的痛苦。」更多訊息
1070801 提昇ADHD兒童在教室中的專注力 老師可以這麼做 家長的反應
105111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家長手冊
班上有1/5小孩過動、會摔東西搖桌子...這個老師這樣做,讓小學生安靜聽講 - 商業周刊 - 商周.com
1060116 當ADHD遇見亞斯伯格症 ─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1010925及早就醫幫過動兒穩定情緒-- 唉 改變家長接受孩子不一樣 幾年來 依舊粉難
1001107學童坐不住?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1010417 「隨風馬戲趣,讓愛繽紛飛」-兒童發展宣導篩檢活動

【過動V.S.好動 該怎麼分?】影片分享~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總會
小編今天分享這部影片給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協助大家更了解過動症!
過動症的孩子,因為腦內的的多巴胺濃度不平衡、腦部發展速度與一般人不同,因此容易造成過動、衝動、專注力不足等ADHD的症狀,在醫學上也證明,透過治療,症狀是可以改善的,至於該如何知道孩子究竟是不是過動呢?以下舉例跟大家說明過動與好動的差別:
過動兒:分心後較難回到原本的工作上;不分場合時間地點跟後果,無法自制;即使在自發性活動中,仍表現出過動;活動常無目的性;行為經過處置仍屢教屢犯。
好動兒:分心後較易回到原本工作上;受時間場所環境的限制而有所約束;行為受興趣影響;好動通常出於某種動機;管教後行為會有所收斂。
早上分別在林淑芬立委、洪慈庸立委、劉建國立委的臉書通訊上留言如下:
林(洪)立委好:我是高醫精神科教授顏正芳,今天從報紙中看到您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篩選標準過於寬鬆的質疑。想向您說明的是:篩選量表從來就不是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唯一依據,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會進行問診和評估,才會進行診斷。擔心委員受到某些偏執團體和人士的誤導,謹向您說明,謝謝!顏正芳敬上
劉委員好:我是高醫精神科教授顏正芳,就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標準,會對於兒童青少年進行問診和評估,才會進行診斷,並且建議治療方式。藥物、行為和家庭都是治療方式中的重要項目,說治療藥物是安非他命、會傷腦,並不是事實,反而有眾多研究皆顯示藥物能有效促進腦功能,對於有需要的孩子是不可偏廢的。為了兒童青少年和家長福祉,也擔心委員受到某些偏執團體和人士的誤導,謹向您說明,謝謝!顏正芳敬上
























Mella:我和我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如何向醫師提出有關藥物的問題】《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修訂版)》- Russell A. Barkley-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
...................................................
1、這種藥物長期短期效用和副作用是什麼
2、 劑量如何什麼時間服用?
3、 開始服藥後什麼時間回診檢查療效?
4、 什麼時候 適合短暫停藥看看是否需要繼續藥物治療?
5、 服藥期間需要禁食什麼食物和飲料嗎?
6、 醫師和家長需要到學校了解孩子服藥後的情況嗎?
7、 如果孩子誤服用了過多的劑量,我該怎麼辦?
8、 你手邊有沒有任何相關的資料可以讓我參考閱讀?
腦海奇航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小孩篇
TNN數位台灣/Tnn新聞編輯中心/更新日期: 2010-08-28 17:19:09 |
【綜合報導】ADHD簡稱過動症即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台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約佔兒童少年的百分之七到八,據估計男孩過動症的發生率是5%,而女孩則是2%。為何男孩比女孩容易得到過動症?這仍是個未解之謎。
過動兒比較沒辦法照顧自己,沒辦法辯識出在什麼場合該做什麼事,也沒辦法跟同年紀的小朋友溝通。要確定孩子是不是過動兒,得先檢視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DSM-IV的臨床診斷標準。 如過孩子有下列行為很可能是得了過動症: ◎很容易分心,不注意小細節並且會粗心犯錯,忘記帶東西,像是做作業需要用 的鉛筆,很少在行進間完全正確地跟上大家的方向。 ◎沒辦法持續安靜的坐在位子上,嘰哩呱啦一直講話,老師要他坐下,他卻離開 座位。 ◎按耐不住心中的衝動,例如亂批評別人,別人的問題還沒說完,就插嘴回話, 動手打人,做一些危險的是,像是衝到街上。 若孩子有以上一些狀況,可以帶孩子到各大醫院的兒心科門診做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孩子幫助大,若錯失疾病黃金治療期將影響行為發展。 |
台南市1名25歲的男子,因長期注意力不集中,求學老是受挫,常遭師長、家人責罵,也成為同學作弄對象,好不容易重考上大學,還是因為跟不上而輟學,工作也常常出錯,極度困擾,直到求診之後才知道自己患有「成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醫師指出,約有一半的過動兒,症狀會持續到成年,容易遭忽略、誤診;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約2個月,症狀明顯改善,決定重回校園完成學業。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隆正表示,過動症是兒童盛行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核心症狀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通常在7歲之前發病;但有些人沒有被及早診斷出來,其中約有一半的患者,症狀不會隨年齡增長而改善,他說,「成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較容易被忽略,甚至誤診為憂鬱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王宏哲 執行長 @ 天才領袖 感覺統合 兒童發展 早期教育中心
1021115健康小天使--心理衛生宣導網及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宣導網頁
【2007/12/19 聯合報】過動兒及早治療 別放棄【2007/12/19 聯合報】
「我只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就算最後一名也無所謂!」台北市議員楊實秋的兒子「福寶」是個過動兒,他試著讓自己把過動症當作近視,近視需要戴眼鏡矯正視力,過動症也需要治療,才能健康學習。
福寶現在小學三年級,從小好動,精力充沛,喜歡惡作劇,看到大人生氣或因他的調皮困窘,反而更高興。楊實秋原以為孩子只是頑皮,直到他上幼稚園,經常和朋友衝突,甚至拳腳相向,後來有位對過動症極為了解的美國友人寄資料來,才讓楊實秋接受兒子有過動症。
楊實秋回想自己年幼時,也有過動傾向,只是兄姊帶著他,又有許多同伴一起玩,規範他的行為,老媽才比較釋懷。楊實秋認為,家長一定要正視孩子過動症的問題,若處理不當,不是毀掉一個孩子,就是毀了一個家庭。
台大精神部主治醫師高淑芬調查發現,國中小學生約有7%至8%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若以5%盛行率計算,保守估計應有13萬7000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指出,「特殊教育通報網」中的嚴重情緒障礙學童僅1860人,且包涵精神性、情感性、畏懼性、焦慮性疾患,過動症只佔其中一部分,嚴重被低估。
孟瑛如指出,ADHD通報率偏低,是因為部分家長擔心孩子被貼上標籤;而國內兒童精神專科醫師人數不多,偏遠地區缺乏診斷資源,家長得到的協助有限,這也影響意願。
高淑芬指出,治療過動症用藥包括作用於直接刺激神經傳導物質的中樞神經用藥、透過抑制腎上腺素再吸收的非中樞神經用藥,透過藥物及行為調整,ADHD可獲得顯著改善;有人以為孩子再大一些會好,但愈晚治療,學習愈受影響。孟瑛如常安慰家長,過動兒和資優生一樣,特點都是精力充沛,家長千萬別放棄孩子。
【2007/12/18 聯合晚報】全台13萬過動兒 僅通報1860人
國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病童人數嚴重低估,醫界保守評估最少有13萬7000多人,但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卻只有一千多人。專家認為,病童家長擔心異樣眼光,而不敢面對孩子病情,但這卻可能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根據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高淑芬研究調查,國內國中小學的學生中,約有7%至8%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由此推論,國小和國中校園裡,平均每班都有二至四名ADHD患者。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指出,95學年度全台國中小學生總人數超過275萬人,如以較保守的5%盛行率來計算,ADHD學生人數應有13萬7000多人。
但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所掌握的「嚴重情緒障礙」學童(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焦慮性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其他持續性之情緒或行為問題者),通報人數卻僅有1860人,嚴重低估。
孟瑛如認為,ADHD通報率嚴重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家長,由於家長擔心孩子被通報為「嚴重情緒障礙」後,就會與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歸在一類,被貼上標籤。
另外,國內兒童精神專科醫師人數不多,偏遠地區缺乏診斷資源,加上ADHD缺乏一套標準鑑定流程,就算接受鑑定,確定為過動症,可以得到的協助也不夠,這也影響了家長的意願。
教育部鼓勵家長走出來
所幸,教育部日前召開會議,希望各縣市教育單位在鑑定「嚴重情緒障礙」學生時,鑑定證明上必須加註類別及類型,希望這樣可以鼓勵家長們走出來,讓孩子接受鑑定與服務。
高淑芬指出,ADHD症狀可藉由行為調整和藥物治療得到顯著改善,可惜許多家長一聽到吃藥就抗拒,醫界估計大約只有五分之一患者就診,錯失了黃金治療期。
高淑芬表示,ADHD的藥物治療包括傳統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以及今年5月才通過健保給付的非中樞神經興奮劑,治療效果都不錯,但需持續用藥。
971104本文作者為台北縣立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 蔡禮后
小明在校動不動就生氣,動作粗魯,一玩起來就豁出去,動作很大而弄痛同學,有時候會要別人照著他的規矩玩耍或做事,較我行我素,惹得大家不想跟他同一組,小明心裡也很難過卻也無可奈何,於是個性變得陰鬱起來。
問診之後發現,孩子自小一開始就容易健忘,需要大人提醒要帶什麼或要做什麼事情,讀書是學過就忘,文具用品常常不見,容易分心或轉移注意力。原來孩子早就受到『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簡稱過動兒)的荼毒,讓人以為他是故意心不在焉或是調皮。這類小孩子的口頭禪是「好無聊喔」!他們的身體似乎精力旺盛地想要動來動去,卻亂無章法。
過動兒是很天真的、沒有心機的,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沒法養成「停看聽」的習慣,也無法慎思熟慮地計畫好每一件事情,這跟「額葉」功能失調有關。
過動兒的型態分成三種:發呆型、過動衝動型和混合型。發呆型的孩子較被大人忽略,因為不太有嚴重的問題行為出現,反倒是過動型和混合型的孩子會因為行為太干擾而被老師建議帶來就診。
過動兒第一線用藥是利他能(ritalin),它能改善大腦神經傳導速度,提高大腦工作效率,促進專心和學習。所以大部分的孩子服用之後,會主動唸書和檢查作業和考卷,出錯率下降,干擾行為減少,人際關係也會改善。常見的副作用是胃口變差、心跳變快、腹痛、焦躁感、頭痛頭暈,其中前兩種較常見,尤其是午餐食量可能明顯變少,但不用擔心的是,孩子晚餐只要吃的營養健康,應該不會影響身高。若胃口實在太差,也可改成長效藥丸「專思達」,成分和「利他能」一樣,但外觀不同,其副作用會因為血中濃度慢慢增加的緣故而減少。家長其實不必因噎廢食,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而延遲就醫,反而輸在起跑點,且增加孩子拒學的可能,其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更好。
社論日日談」兒童心理困擾 家長別忽視
根據香港醫管局的統計數據,十四歲以下兒童少年到公立醫院精神專科求診的次數,從二○○一年到二○○七年,增幅超過五成。香港小童群益會也說,最近接到的求助個案中,年紀最小的是四歲。
這不僅表示現在兒童的心理壓力很大,也可能顯示家長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漸多,求醫心態比以前更為開放。
臺北市今年首度將國小高年級納入心情溫度檢測,發現年齡愈大的學生,心理困擾愈多。學生壓力來源主要有學業成績、時間安排與人際關係。但兒童少年因為精神壓力引起的行為,卻經常被家長誤以為是叛逆和不懂事。
事實上,兒童少年的叛逆,或是由壓力引起的行為,仍然可以判別。例如行為出現失眠或嗜睡、脾氣暴躁、暴飲暴食、咬手指和拔頭髮等;在心理方面,對學業、事物失去興趣,與同學互動減少,常有負面想法等,這些很可能就是心理引起的問題。
面對心理壓力,國高中學生較常尋求同儕慰藉,但國小學生大多希望父母提供協助。因此家長的角色相當重要,如果發現子女行為異常,除了仔細留意,必要時應向精神專科醫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