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記者/連線報導〕台灣的出生率頻創新低,遲緩兒的人數卻是屢創新高。近四年來,每年增加人數都超過千人。全國九十九年的遲緩兒人數,粗估一七四七五人,較內政部九十八年公布的遲緩兒人數一六一六七人,更增加約一三○八人,正視遲緩兒問題,刻不容緩。根據內政部計資料顯示,九十三年的遲緩兒的人數為一一七七八人,九十九年粗估已達一七四七五人,七年來,平均每年出現九五○位遲緩兒,相對於台灣出生人口去年只有十六萬六千八百八十六人,較二○○九年減少二萬餘人,出生率一直下降,學習遲緩兒的人數不斷增加,國人生育品質與數量其實同樣令人擔憂。全國去年的遲緩兒通報人數,以台北市三○八一人最高,其次是新北市二五五三人,接著是桃園縣一三九二人、雲林縣一二九二人、南投一二四八人,彰化縣也有一二四二人。遲緩兒的治療黃金時間是零到三歲,桃園縣社會處長張淑慧表示,老一輩對於遲緩兒大多認為是「大隻雞慢啼」,容易掉以輕心。此外,弱勢家庭對於幼兒無法投入太多心力照顧,導致幼童發展明顯落後同輩孩子。
多因隔代或弱勢外配教養
高醫副校長鐘育志說,診間常見孩子快二歲了還不會走,多半都是隔代教養或是外勞照顧的孩子,有些是過於呵護,有些則是疏於照護。發展遲緩兒中表現於語言遲緩的比例最高,約佔有一半。嘉義基督教醫院發展遲緩早療中心統計顯示,主因可能是其成長的環境中文化刺激不足,例如家中人口稀少,或者少有人對他講話,以致語言刺激不夠,外籍婚配家庭中經常出現的語言隔閡,也有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嘉義市政府社會處社福科長溫秋蘭說,外配家庭很多是經濟弱勢,可能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澎外配比例較高,每三對就有一對,澎湖縣社會局調查,去年澎湖通報遲緩兒案例七十例,其中新台灣之子就有十五例,佔二十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零到六歲兒童出現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六至八%。內政部兒童局長張秀鴛分析說,遲緩兒通報案例逐漸增加,應該是宣導奏效,家長願意深入評估孩子的發展狀況,以便即早因應。家有遲緩兒,對每位家長和社會都是負擔,但是只要發現得早,多數來得及矯治。張秀鴛指出,治療人員除了派駐醫院、身心障礙醫療機構、托兒所與幼稚園外,目前也推行定點與到宅服務,視個案協助治療遲緩兒。另外也針對偏僻鄉下醫療資源的情況,由衛生署派出護理人員與語言及復健治療師到偏鄉衛生所駐點服務,以協助弱勢區域遲緩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