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到60歲可行嗎? 國中小老師忙什麼 他算給你聽

教師上課技巧大全!收藏備用

導師點醒無數家長的犀利發言

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的更多,對方的付出還不夠。培養孩子的主力到底是老師還是家庭?這個爭論沒有意義。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後悔藥可吃的。為了孩子,雙方應該多些正面溝通,少些相互抱怨和推卸責任。正如這位家長所言「有擔當、盡責任」才是這場爭論最重要的意義。

家長會上導師犀利發言,點醒了無數家長

「孩子不是老師的,是你的。」一位導師在家長會上對家長直言。雖然老師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雖然這位導師的話也許讓某些父母感覺心裡不舒服,但這確實給很多父母提了個醒,孩子需要家校共育,孩子的成長大部分時間在家中度過,孩子的習慣養成更多靠的是父母。

1.我不感謝你來,這是你應該的

我不再感謝你在百忙之中來參加家長會。因為你雖然忙,但並不是日理萬機;你孩子在這裡讀書,你屈尊來一次也是應該的。

來參加一次家長會,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但你不來,你永遠不知道跟別的家長對教育認識上的差距有多大。

 

GreatDaily

2.孩子不是老師的,是你的

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我們老師在求你,而是你的義務。作為父母,總得想方設法把孩子今後的道路鋪得好一些。

但每次開家長會,我都有一種錯覺,好像孩子都是老師的,老師在講台上恨鐵不成鋼地說著某些孩子的不足或者家長做得不夠,而家長們也只是被動聽聽算了。

總是指著你們應該怎麼管好孩子,你們心裡難過,老師心裡也不好受。

3.學習好壞,你責任最大

你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你不用感謝我;你孩子學習成績差,你也不用埋怨我。

學習成績好,自然有她好的原因,一般來說,最主要的是靠他(她)自己,還有部分家長的功勞。

學習成績差,總離不開基礎不好、學習習慣不好或者家長老師沒管理好。

同一個班的學生,總會有好的,有差的。對老師來說,這是正常的,好的差的都只是班裡的一部分;對你們來說,這個好的或者差的就是你家庭的全部。

4.教師只能給出自己的教育建議

教師只是一種職業,一個謀生的手段。

其實你想想自己對工作的態度,也就對我們多了點寬容;或者你想想自己對工作的態度,就會對我們老師提更高的要求。這都很正常的。

所以對我今天說的話,絕對不是你必須要聽的,我沒有資格來教育你,說應該怎麼樣,或不應該怎麼樣。有關孩子的教育,你也可能比我更專業,更花費心思。

所以,你自己完全可以憑你的意願去做。我說得中聽,你就聽著;說得不好,你就當耳旁風過去就行了。

 

5.父母的自身行為,才最關鍵

家長對孩子成長的認識,決定了孩子的高度。你覺得現在學習沒什麼用,考上大學照樣沒有好的工作。那你的孩子估計也不會對學習太重視。

如果你花很多精力去關注孩子的細節,那估計你的孩子想養成很多壞習慣也難。

你天天看電視,玩電腦,孩子在家裡寫作業估計也沒多少心思,或者他心裡也會不平衡:為什麼大人就可以,偏偏我不可以?你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孩子對閱讀也比較感興趣,你喜歡旅遊,孩子也可能對戶外活動感興趣。

在某些情況下,你對事物的認識也會影響著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孩子的所有情緒和感受都可以被接納,但接納不等於贊同!

接納感受也不意味著接受孩子不合理行為表現(比如亂摔東西),恰恰相反,家長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後(嫉妒),可以引導示範孩子怎樣用正面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嫉妒可以說出來),怎樣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改善現狀(如「後來媽媽學習更認真了,下一次成績又追上來了」)

6.請主動與我多交流

我剛才說的都是心裡話,但不一定是對的。你可以對我有意見,你可以有空找我交流。但難得的是,我一年當中跟你們說不了幾句話,甚至連電話也很少有人打過來。

大家把孩子放在學校,一切都交給老師了,你們就放心了。

說真的,我卻一點都不放心。我知道我的能力有限,無法給予您的孩子更多的關注,無法給每個同學同等的輔導,也無法讓每個孩子都取得好的成績,這一點同樣是真心話。

家長回複:

一切為了孩子,有擔當,盡責任!

這位導師的主張之一是「孩子是家長的,不是老師的」。抱怨一些家長以工作繁忙為由不參加家長會,平時在家看電視、玩手機,不關心孩子。

筆者認為,那隻是少數家長的個別行為,多數家長不光是負責任的家長,而且處於過度負責和極度焦慮中。

現階段,在教育體製內外,行政化與市場化伴隨,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各校師資力量差距較大,與手握教育資源的老師和學校來說,大多數普通家庭和孩子都處於明顯弱勢。

以備受關注的小升初為例,為了讓孩子能爭取有限的受教育機會,多數家庭首先是選擇兩條腿走路,其一是投入時間、精力、金錢,陪孩子上各類輔導班,更有甚者,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多「點考​​」的機會,不惜重金到多個輔導機構報班,以達到「佔坑」的目的;其二是使出渾身解數,拉關係、走後門、購買天價學區房等。「虎媽貓爸」類的煩惱,如果不具代表性,想必也不會火爆熒屏,且引起廣大家長強烈共鳴。

其次,無論是否進入名校,為了給孩子「多添力」「少添亂」,多數家長都會唯師命、校命是從,對學校安排的各類活動、各項「工作」,只能積極配合。某幼兒園「六一」舉辦走秀活動,500餘名學生家長紛紛響應,有個別家長斥資千元購置行頭。與此同時,對極少部分老師不符合教師規範的行為,也多數採取忍耐的態度。每一位家長在類似經歷中,都曾經身心疲憊、身不由己,支撐他們的與其說是「成龍變鳳」的期盼,不如說是根深蒂固的責任感,有沒有必要再對他們強調「孩子是誰的」的問題?

主張之二是「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家裡,學生學習好壞,家長責任最大」。家長當然不能推卸對孩子的引導責任,但是,把家庭看作決定因素,是否一定正確?

此外,我們可以粗略地計算一下,普通小學生,每天早晨7點30分左右到校,下午5點左右到家,至於寫作業的時間就不用說了。除去吃飯、睡覺的時間,留給父母和孩子的時間其實很有限,至於寒暑假,被輔導班佔據的時間,絕不會少於二分之一。何況,即便是在家裡的時間多,也應該以休息、修整、休閒為主,如果有限的時間還要「爭分奪秒」,那在校又該做什麼呢?

主張之三是「教師只是一種職業,一個謀生的手段」。一份調查顯示,中小學青年教師感到壓力較大的佔六成。有時,孩子任性頑皮的程度,足以讓大人招架不住。但是,如果說教師只是一份工作,那麼這項工作經營的是孩子們的心靈和未來,即便不是如此,筆者相信無論是誰,在面對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眼睛的時候,都不會也不能說教育只是一份工作。 

如果這種「犀利」發言是業餘閒聊,或許影響不大。但畢竟是在公開場合,面對諸多家長,即使是反映真實心理,也略顯任性了。老師的一言一行將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比起老師個人行為更讓人不安的是,發言得到眾多教育網站、微博、學校群轉載,說明這種觀點得到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認同。

與教育網站「力挺」發言相對應的,是家長群的沉寂。一些家長由於缺乏成熟的教育觀,對學校、老師言聽計從,認為老師說的有一定道理,孩子學習不好都是自己的錯。一些家長雖然有能力,但也對一些缺乏科學性的言論聽之任之,或者選擇用腳投票,一走了之,出國受教育。這些都不是積極的態度,對營造良好的教育和受教育的環境不利。

應該說,教育係統近些年突出素質教育,並為提高教學質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收效明顯。但是也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一些學校組織的活動,雖然是以學生為主完成的,實際是全家老少齊上陣;再有,不管家長是否有能力,都要求批改作業,批改不到位還要加倍受罰。一些家長無奈地總結:「無論你是誰,參加小學家長會,就變成了小學生,參加中學家長會,就變成了中學生。」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此,筆者不是要討論家庭影響、個人努力、學校引導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各自應佔的比例,而是認為,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學生家長,在目標上應該取得一致,那就是「一切為了孩子」,本著對孩子負責的態度,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應該多從自身找方法解決,堅守各自的陣地。

家校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多些正面、真誠、體現正能量的溝通,少些相互抱怨和推卸責任,或在責任多少方面,爭長短,用現在最流行的話就是要「有擔當、盡責任」。

之所以囉嗦了這麼多,其實無非是想說,希望家長們面對老師時都能堅定地說出「我把孩子交給您了」,希望老師們在聽到這句話時都能露出一個自信的微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mpst01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