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相傳戴帽能「避邪」 還繡上黑槓代表年資 白色護士帽 SARS後大撤守

【張翠芬/調查採訪】
  如果你到醫院,找不到戴護士帽的護理人員,別奇怪了!因為國內恐怕只剩台北榮總和慈濟體系,仍維持戴護士帽的傳統。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陳玉枝表示,過去,白色硬式護士帽是專業的象徵,戴上護士帽表示她們是合格、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在醫院裡,可以讓病患迅速的從各種醫療人員中辨認出來。
  在台灣,資深護理人員常交代新人,當班時不可脫帽,因為護士帽能「避邪」;陳玉枝說,這個說法由來不可考,但醫院常面臨生死大事,護理人員戴著聖潔的白帽,心裡會有安定感,但年輕人不再信這一套。
  早年的護士帽還會繡上代表護士階級的線條,一般護士帽是全白,護理長帽子有黑色一條槓,部主任最多有五條槓。陳玉枝說,在帽子有槓的年代,醫界有個笑話,某家醫院創辦人住院時會說「那個帽子五條槓的護士,今天來看我兩次了!」長官一眼就能看出誰是老鳥?誰是菜鳥?無形中給人很大的心理壓力。
  為了避免病患以帽子區分護理人員的年資,護士帽已不再繡線條分階級,改配戴名牌供辨識。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盧美秀在民國七十五年擔任北醫護理部主任時,就率先取消戴護士帽。她說,護士帽常勾到病床的圍簾或點滴架,礙手礙腳干擾工作,加上北醫開始招收男護士,護士服須男女通用,於是男女一律不戴帽,把頭髮紮整齊就好。
  二○○三年台灣爆發SARS疫情,護士帽全面大撤守。陳玉枝說,在手術室、加護病房的護理師,早就不戴帽子,SARS期間醫護人員須穿全套的防護衣和N95口罩,無法戴護士帽,許多醫院在SARS後也不再戴護士帽了。
  身為國內唯二仍戴護士帽的醫院,陳玉枝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取消這項傳統?」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國內只能在護師節大會或護校生「加冠」典禮,才能見到白色護士帽

  • 叫我護理師 專業新形象 【張翠芬/調查採訪】
  •  

         護理界不只改變傳統的穿著打扮,也要改掉「護士」這個名稱,希望以「護理師」來塑造護理人員專業新形象。

         很多民眾到醫院,看到穿白衣的女性都習慣叫「護士小姐」,但是,台灣十三萬六千多名護理執業人員中,男性已占了百分之一,處處可見「男」丁格爾的身影。

         近八成五護理人員已有「護理師」執照,政府明年停辦「護士執照」考試後,護士將走入歷史。為了正名,護理界在二○一○年南丁格爾逝世百周年,將「國際護士節」改為「國際護師節」,也希望大眾改口,別再叫「護士小姐」,以後,請稱呼「護理師」!

         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陳玉枝表示,護理人員和病患的接觸時間最久,服務是從點到面的串連,護理人員衣著裝扮再怎麼改變,永遠不變的是服務的專業與熱忱。護理師要有「讀心術」和「超能力」,能細心的觀察病人需求。

         例如,護理人員為新生兒腳跟扎針採血檢查前,餵寶寶喝二CC的母乳,母乳中的腦內啡成分有止痛功效,寶寶較不會痛得哇哇大哭;開刀病人術後「假裝吃東西」,包括喝些米湯、嚼口香糖、含酸梅或糖果,可刺激腸道蠕動順利排氣,讓病人提前出院!

         這類看起來很不起眼、卻對病患有莫大幫助的「新發現」,都是護理人員的創意,充分展現護理的專業與深度。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主任郭素珍認為,專業知識、能力、態度,是模仿秀絕對學不來的!各界應「善待、尊重」護理人員的專業價值,別一味要求護理人員「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身心負荷過重的血汗職場,讓年輕人不敢踏入護理領域,往後的臨床照護恐怕會後繼無人。

    時光膠囊-加冠 責任加身傳光 薪火相傳

     許多護校在512國際護師節舉行慶祝大會暨加冠傳光典禮,老師們為學生戴上護士帽,學生們也從老師手中點燃燭火,象徵傳承南丁格爾的神聖使命。(本報資料照片)  許多護校在512國際護師節舉行慶祝大會暨加冠傳光典禮,老師們為學生戴上護士帽,學生們也從老師手中點燃燭火,象徵傳承南丁格爾的神聖使命。(本報資料照片)

     

     許多護校在512國際護師節舉行慶祝大會暨加冠傳光典禮,老師們為學生戴上護士帽,學生們也從老師手中點燃燭火,象徵傳承南丁格爾的神聖使命。(本報資料照片)  許多護校在512國際護師節舉行慶祝大會暨加冠傳光典禮,老師們為學生戴上護士帽,學生們也從老師手中點燃燭火,象徵傳承南丁格爾的神聖使命。(本報資料照片)

     

     

         護士服裝源於九世紀,當時護理工作主要是由修女執行,並穿統一的服裝和面罩(之後改為帽子)照顧病人。真正的護士服起始於南丁格爾時代,服裝以「清潔、整齊,利於清洗」為原則。

         世界各地的護士學校有不同樣式的服裝,多以象徵聖潔的白色為主。中國護士會曾統一規定,護士須穿白色服裝及戴白帽,穿走路舒服、無聲的白鞋,衣裙下擺須離地十英寸。

         台灣護理發展隨著傳教士傳入,也依循白衣白帽的打扮,雖然中國習俗不喜歡白色,破除迷信以後,護士的白衣白帽被賦予高尚的意義,帽子代表專業,護士服則展現沉穩平和的氣質。

         南丁格爾對病人充滿同情心與責任感,經常在夜晚時,手提油燈在病房巡視,演變至今,成了護理界的「傳光」儀式。

         許多護理學校在五一二國際護師節前後,為學生舉行「加冠」和「傳光」典禮,加冠是由師長為護校生戴上護士帽,象徵責任加身;燭火傳光象徵薪火相傳。

         近年醫院不再戴護士帽,部分學校陸續取消「加冠」典禮,只宣示朗讀南丁格爾誓詞,「傳光」燭火則以現代化的LED燈或手電筒代替。

    五月十二日是南丁格爾的生日,也是國際護師節。護士常被稱為白衣天使,但現在護士可不一定都穿白衣,越來越多的護理人員換上粉紅、嫩綠、淡藍、淺紫、鵝黃的護士服,甚至穿上繡了卡通圖案的圍兜兜,和小病人搏感情。

         產科兒科 換上粉紅色系

         戴著一頂白帽、配上一身白色衣裙,象徵聖潔專業的護士裝扮,早已深植每個人的腦海。不過,傳統護士造型已隨著時代慢慢改變;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盧美秀表示,早年護理人員清一色的白衣,容易讓民眾有「白袍恐懼症」,國外許多醫院早已不穿白衣,台灣各大醫院陸續「變裝」,除了不戴護士帽,也換上五彩繽紛的護士服。

         例如,兒科多改穿花色或粉色制服,產科嬰兒室則穿代表喜悅溫暖的粉紅色,加護病房、急診則有紅色或藍色的工作服,開刀房綠色手術服則是方便與血液顏色對比區隔。

         卸下公職護士、曾在李泰祥創立的樹仁基金會擔任執行長的蕭秀貞,一家三代都從事護理工作,老中青三代也見證了台灣護士衣著形象改變的演進史。

         蕭秀貞是政府早年推動「兩個恰恰好」人口政策的公衛尖兵,她說,母親王勤妹生於貧困的佃農之家,女兒都送人做童養媳,還好母親愛讀書、成績好,發著高燒還參加考試,幸運的考進紅十字會受訓。

         日據時期稱護士為「看護婦」,日本赤十字社(即紅十字會)的台灣支部救護看護婦養成所,及台灣總督府台北醫

         院附設看護婦講習所,是全台僅有的護士培訓機構。

         一個月薪水 可買一頭牛

         當時能被紅十字會錄取的台灣人寥寥無幾,「白衣天使」更是大眾眼中學有專精、有錢又高尚的職業,蕭秀貞說,母親在紅十字會第一次領到的薪水,就替家裡買了一頭牛幫忙耕田,之後也讓弟弟妹妹陸續完成學業。

         「這張在日據時代進入紅十字會工作的照片,是母親最喜歡的相片,當時她才廿幾歲,穿著制服英姿煥發。」蕭秀貞娓娓訴說母親在台灣護理界留下的身影。光復後,王勤妹進入台大醫院服務,是台大第一批派赴沙烏地阿拉伯支援醫療任務的護理人員,直到民國七十年才退休。

         「選擇走上護士之路,其實是母親在背後加了一把勁。」蕭秀貞回憶,進護校前一晚,母親萬分捨不得的告訴她:「當護士不是妳看到穿白衣服、戴護士帽、打針那樣而已,護理工作除了打針給藥、換藥,還要幫病人擦澡,處理大、小便,上大、小夜班,是非常艱苦的工作,妳會怕嗎?」

         資深人員 以護士帽為榮

         蕭秀貞還是選擇走母親的路,護校畢業從臨床護理走向公共衛生,一家人包括母親、小妹、弟妹和女兒,都是臨床護士。「女兒進入醫院服務時,我家正是老、中、青三代護理同堂。我們都有著媽媽的影子!」

         兩年前母親過世,蕭秀貞發現她擔任台大護理長的護士帽,畢挺挺的放在衣櫃上方,母親從事護理工作逾四十年,對這頂陪她多年的護士帽,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

         蕭秀貞說,她和母親以前一定都戴護士帽上班,因為只有正規訓練有證照的護理人員才能戴護士帽,它也代表護理專業神聖的責任與使命。但女兒從事護理工作時,已不戴護士帽,衣服顏色樣式也變了。在她眼中,護理最重要的是專業,但傳統制服才有傳承、說服力。

         從傳統白帽白衣到五彩繽紛,有人覺得護理人員的專業形象不見了,也有人認為這是時代改變的潮流趨勢。

         麻辣護士裝 讓形象受損

         特別是,近來許多演藝人員模仿秀,甚至AV女優、檳榔西施,都穿上低胸短裙的麻辣護士裝,讓不少護理人員深深覺得專業形象受損,全聯會還曾為此發函抗議。

         盧美秀認為,既然外界喜歡亂穿亂模仿,乾脆摒棄護士服傳統象徵,帽子不戴了,衣服顏色樣式也多元化。因為「專業形象不是靠制服來塑造,而是與病人之間的互信互動。」(「消失與重生」專題去年三月至今所有內容,請見官網「台灣3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mpst01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