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部分學校為進行校園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有的會對學生進行量表檢測,台中市家長成長協會昨天到監察院陳情指出,校園發憂鬱量表太粗糙,且學生可能因此被貼標籤,要求監委調查教育部是否瀆職。
教育部訓委會常務委員柯慧貞強調,教育部絕對沒有要求學校對學生發量表,為預防學生憂鬱及自殺防治,學校可自己決定採量表檢測、晤談或行為觀察等。
柯慧貞也指出,學校進行相關預防及輔導措施時,一定要跟學生說明,未成年者要取得家長同意,解釋篩檢結果,不能給學生貼標籤,並要保密。若學校執行不當,家長可向縣市政府或教育部反映,教育部會請縣市及學校檢討改進。
台中市家長成長協會理事長殷馬可指出,很多校園為防治憂鬱症,都在推量表檢測,但執行粗糙,學生會因此被貼標籤,並可能由輔導室轉介精神科醫師,甚至就要吃藥,對學生並不好。
該協會也表示,青少年是否會自殺或憂鬱,由老師觀察也可以,不一定要做量表;殷馬可說,現在學生的課程安排太差,運動很少,其實只要多動一動,有的人根本不必看醫生,該協會才去陳情,希望監委好好調查。
柯慧貞指出,大學生自殺率較高,國中小學生,比較需要防治家長攜子自殺,因此現在大學較常針對新生採用量表,至於教育部對國中小學生,鼓勵由老師進行高風險辨識,例如觀察行為,或了解是否來自高風險家庭等。
柯慧貞也說,教育部為了學生憂鬱與自殺防治,非常努力,學校也很辛苦,就是希望透過行為觀察、量表檢測或晤談等方式,先找出高危險個案,主動給予協助,避免發生不幸。
不少大學表示,即使發給學生量表,也不會強迫學生填寫,都採自願方式,且會保密;發現憂鬱指數很高者,才由輔導人員主動跟學生接觸,再給相關協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mpst01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