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楊敦凱】
  我是一個剛推甄進入台灣大學的高中畢業生,且還是第一類組第一志願科系。從確定上榜那一刻起,親朋好友的賀喜聲不斷,學校老師們也都認為我已為未來的人生舖上了坦途。然而,當我回想已然消逝的青春歲月,卻有種甜中帶酸的滋味湧上心頭。
  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自我要求相當高的人。因此,我的學業表現一直保持在中上,偶爾能擠身優秀之列。然而,為了維持這樣的表現,埋首在書堆的日子幾乎占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幾乎沒有閒暇從事休閒活動。甚至,到了高二下,為了爭取校內學校推薦的名額,我不斷鞭策自己用盡心力考到社會組前三名,那真是段不堪回首的歲月||把所有喜歡或不喜歡的科目反覆地唸上四五遍,再拖著疲憊的身軀去參加每一次的考試。
  這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十八歲。國中就常常接觸歐美教育新聞的我,曾天真以為十八歲是可以逐夢的年紀。青春不就是充滿夢想嗎?升上高中,朋友們常常會聚在一起討論將來想做什麼,但每當有人提到夢想與現實的差異時,往往接著陷入一片沉默。
  沒錯,大學的窄門確實已打開,社會上也開始強調多元入學價值。只是,我這個經歷兩次「新版本、新教材」的白老鼠一路走來,卻感覺到課業表現還是決定我們大部分的未來命運。頂尖大學仍以中學成績作為甄選入學的依據,真正對某些科系有天分或興趣的同學卻可能不擅長考試而名落孫山。此外,更有許多成績優秀同學因「考量就業市場」,捨棄自己較有興趣的科系,而選擇醫學系或法律系,這樣的例子近年來層出不窮。
  以上幾點實在讓我感到非常茫然!成人世界似乎在跟我們玩兩面手法:一方面告訴我們年輕就要勇敢追夢,因為青年實踐夢想的過程將是社會最大的進步動力;然而,在我們面臨人生重大抉擇之時,卻又要我們考慮「社會現實、就業市場」,把我們送往大家眼中所謂穩定的人生道路。
  目前許多已經享譽全球的知名人士,其實都十分年輕:暢銷書《這小子,讓川普讚嘆》的作者強森不過二十一歲,已經創辦十二家公司;而目前許多國際知名的資訊相關企業,其創業者也大都不到三十歲。為什麼在他們的國家社會裡,能給他們逐夢的空間,而台灣的學生卻要為了「社會期待」,將青春歲月虛擲在考試分數上呢?
  我們要的不多,只是一個「追逐夢想的權利」。我們期盼的是不要再以死死成績、微小差距決定未來;也不要再把能力好的學生往「穩定就業」科系裡送,那可能抹殺了學生們邁向更高理想的腳步;最重要的,不要讓綜合高中、技職體系等管道繼續被忽視,有很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循此管道一展長才,不應該因為他們的選擇,而限制了其發展的空間。在推動「有品運動」的同時,是不是也能宣揚「自由逐夢」的概念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新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mpst01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